我是47歲以前認為神佛之事,是牧師、和尚的事情,趕鬼、爭戰之事是電影的事情,雖然在我的環境中,但不關我的事,生意、技術、知識、賺錢,這些事是我的事,成功與否,是我努力多少來決定,並且是我的目標,跟我談神是很難接受的。

 

聖經經文:(以愛的真諦為根基來讀經文)

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,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不張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愛是永不止息。

題目

精意(精髓與旨意)與公司日誌

精意是聖靈掌權、告知每個人、如何服事這世代的人、

如何行公義

        備註或參考經文

4:6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、好像用鹽調和、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

 

12/11

耶穌用鹽來比喻,鹽原本用於調味,信徒要作人與人之間的調和料。鹽是海中環境的產物,不是我們陸上的產物,卻每天在我們不知不覺的狀況下,在我們的食物裡吃下。神的啟示信息,也在王的國度、僕人的傳話、主人的聽話、問題、環境的話語中,當作靈糧不知不覺的吃下,有體力、精神完成合一的事情,應對突破、創新的事。

我是47歲以前認為神佛之事,是牧師、和尚的事情,趕鬼、爭戰之事是電影的事情,雖然在我的環境中,但不關我的事,生意、技術、知識、賺錢,這些事是我的事,成功與否,是我努力多少來決定,並且是我的目標,跟我談神是很難接受的。

(當然現在已經明白,是時候未到,也可能是傳的人,本身沒有榜樣、沒突破、沒見證,也可能是平常就不喜歡這人的說話,做事的精神、態度,傳也沒有用。可能是傳的方式太像拉保險。)

如果我們能將神的話語、啟示、信息,先用於自己,再將所傳的好處分享,自己是榜樣,有突破、有創新、有見證,自己就是鹽,只要碰到人,別人就感覺到有鹹味,感覺到我們的不一樣,感覺到我的改變,再加上說話的用語、熱忱、付出、突破、見證。想想看如果自己認為是鹽,但別人沒感覺有鹹味,要如何影響分享呢。註1

 

1

:9:50 本是好的,若失了味,可用什麼叫他在鹹呢。你們裡頭應當有鹽,彼此和睦。

 

2

彼前:3:15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。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,就要常作準備,以溫柔敬畏的心 回答各人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ld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